我们继续我们的经典剧情或形象剖析。昨天说到了末世小说,还有一些类似宫斗的女频小说里有一类角色会很让人讨厌。
这种人就是圣母。当然我们不讨论那种自己圣母但是却要别人帮他们买单的人。我们就说一下就自己贯彻圣母思想的角色。
恰好我昨天看了一本末世的书。因为虽然背景很老套,但是我感觉他的过渡很好,很自然,也不是那种一路打或者是靠仇恨定目标的。
然后那里面的男主是半无敌的状态,有一个人砍了他,但是他是不死的(至少面对常规武器是这样的),然后他就想着算了。
然后评论区就有很多人讨论说让作者把这个原因改成是找不到不想浪费时间去找了。
如果是基于末世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对于男主来说并不是末世啊。他那么强的时候末世其实就是他为所欲为的场所,这时候就是单纯的仁慈,而且是真正的仁慈。
我想说的是仁慈应该是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群体的态度的,而不是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态度的。所以双标和一个人是否会真的仁慈并不冲突。
也就像是就算我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杀了很多人,你也不应该恶意揣测我喂食一只流浪猫就是有所图谋的。当然你可以这么说,但是你这样给作者压力也就是把自己的这种思想传输给别人,本身就是错误的。
我就很想问了,什么时候做善事是作恶了,真的太讽刺了。这种情况不止是在这本书下面,也在很多类似 的书和视频的评论区里都有。
接下来说圣母。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很神圣的很美好的词,但是被用来和多管闲事、感情过剩而不理智甚至于拖累他人联系在一起了。
其实要抨击的不是圣母,而是善恶不分,造成很大麻烦的人。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救一个人怎么就能知道他是好是坏呢?
毕竟生死可能会让很多人改变。可能让人更善良而豁达也可能让人因为惜命而更加自私。之前我就说过了,这些事情并不是必然导向。所以我们首先救人就不能通过善恶来评判。
当然如果对方故意对我们作过恶,那就是不可饶恕的。所以我比较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对于认识的人,沿用儒家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于陌生人则是兼爱非攻。
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情况,也不会产生造成很多麻烦的圣母,也不会过于冷漠。但是这听起来不难,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做不到。
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了对于儒家的仁慈我们太过于反感,认为是伪善。同时我们也认为如果是做不到的事情,你引导别人和你一起充满希望也是有罪的。
注意这不是画饼,画饼是利用诱惑让不是很愿意配合工作的人拼命干活,最后又不能支付报酬。而引导别人和你一样充满希望这件事本身就是救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