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卢一品明白许畅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了——田文明也是住在老水泥厂的住宿区里的。
眼光很毒啊!
「冯大姐,我要是没猜错的话,小区的名字,也是你定的吧。」
上了道的卢一品继续试探着问道,问得一旁的聂云斌都感觉眼睛一亮。
冯兰仙笑了。
第二十五章 相觑(三)
「冯大姐,没猜错的话,小区的名字,也是你定的吧。」
卢一品按照自己的套路,在努力拉近和冯兰仙的心理距离,为自己下一步的提问打好基础。
「是,当时开建小区的时候,就想过得有个名字。住宿区,宿舍楼,都太老套了。也不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企业都改制了,职工住宿区,自然也应该有个名字。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偏传统的,那些洋气的名字,我不喜欢。荆华荆华,荆山之华。既是对老昆州水泥厂地理位置的暗示,也是对企业未来的期许。」
听得出来,这部分工作,是这位冯兰仙很是自豪的那一部分。 她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说得条理、脉络都很清晰。
荆山之华。算是好寓意了。
「冯大姐,你是哪一年到昆州水泥厂工作的?」
「我有两次进入昆州水泥厂的时间,第一次是 1979 年,省财贸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昆州水泥厂。第二次是 1982 年,到省财经大学大专班脱产学习两年后,再次回到昆州水泥厂,担任财务科副科长。然后在这里结婚,,直到退休。」
还是一如既往地自如,从容。在提到结婚生子的时候,甚至还流露出了一丝少女的羞涩和甜蜜。
时机到了。
冯兰仙的戒心,疑虑,已经消散得差不多。可以开始下一步提问。
「你工作一直在昆州水泥厂,居住也一直都住在昆州水泥厂里吗?冯大姐。」
虽然有了好的铺垫,卢一品也还是在努力思索着自己的用词,寻找迂回的方式。
面前的冯兰仙,久居高位,对昆州水泥厂到荆华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都都很熟悉。想要不动声色地从她嘴里打听到田文明的信息,需要费些心思。
这方面,是指望不上聂云斌的,他只是来陪同。
「其实在外面我们也有房子,14 年前后就买了的。现在是儿子和儿媳妇住着。儿子大学毕业以后昆州市在农业局工作,儿媳妇在银监局。我公公是老昆州水泥厂的第一任厂长,我们家老头子出生,长大,工作,一辈子都在昆州水泥厂,没离开过。他不愿意离开。我也就陪着他住在厂里。厂里的人人都熟,住着也很舒服。」
这个回答很好,卢一品找到切入点了。
「冯大姐,昆州水泥厂,也就是荆华公司的住宿区那些单元楼,不是一次建成的吧。」
「不是,职工住宿单元楼的建设,是不同年份建成的,一共分了三期。第一期是 1996 年初开开工,当年年底,也就是企业改制后完成。是当年的『改革』献礼。第二期是 1997 年开工,1998 年年初建成,当年改制后的荆华公司上第四条生产线。第三期,是 2003 年建成。2003 年,荆华公司首次利税过亿。」
「每一期住宿楼,都有特定的意义。不简单呢。当时我在公司负责各种合同的审核,这几个项目,都是在我的监督下完成的,所以要熟悉一些。」
如数家珍。
「三期房子有什么区别吗?」
「第一期是最早的,没经验,做得比较潦草。当时的设计和建造水平也不高,见得少,观念也落后。还是按照老样式设计建造的,面积小,建筑面积才 80 平米,一家三口住进去,就很紧张。设计不合理,主要是层高不够高,房间太小,厨房和卫生间挨得太近。」
「到了二期就好得多了,首先就是房屋面积改成了 105 平米。房间的布局,卫生间什么的,都完善了。层高高了,採光好多了。到了第三期,建筑面积就到了 122 平米,设计也改善了,比起市面上销售的商品房也不差多少。职工满意度提升不少。」
「这些房子,都是公司建的职工福利房,用的是公司的自有土地,因为生产厂区搬迁走了嘛,空出大片土地来。所以这些房子,是不按市价销售的,也不得对外销售。价格比市价便宜很多。第一期 80 平米的房子,职工出资不到 2 万。122 平米的房子,出资也不到 4 万。有的家,装修的钱,还超过了房价。」
「冯大姐,你住的是哪种房子?」
「我住的是第三期,122 平米的房子。三楼。2000 年年底搬进去过的春节,原来还有孩子在,结婚以后他们就出去住了。现在只有我和我们家老头住,挺宽敞的,专门留了一间屋子给我们家老头做车工和木工。」
「冯大姐,你住在老昆州水泥厂里,应该知道前几天田文明家里死了人。我们能跟你了解一些田文明家里的情况吗?」
可以开始切入正题了。
「我就知道你们要问的是这个。」
冯兰仙又笑了。是一个老年人洞悉了后辈年轻人小伎俩后的会心一笑。
「田文明在昆州水泥厂有一套房子,是吗?」
「田文明在厂里有一套 80 平米的房子,是第一期职工宿舍。第一期主要是给一些年纪大,文化水平也低的的职工准备的,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当时很多人一家 5、6 口,都还住在平房,仓库改建的破房子里,冬天冷,夏天漏雨。这些人,大多是农村来的,人口多,没有多少积蓄,拿不出多少钱。」
小贴士: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