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
十一中旬月份,已经进入到深秋季节,
金陵城内的市民已经换上了厚厚的衣服,街头渐渐恢复了几分繁荣。
虽说战争到来,但大家的生活还是要进行的。
进入尚未被日军轰炸的金陵城内,可以看得到街边小贩,以及三四五声的吆喝。
穿着厚厚灰色棉服的市民在街上闲逛,或是聚在一块聊天。
兴许是随着光头五十大寿过去之后,第一夫人购置了不少飞机,让许多金陵城内的市民安稳了不少,都觉得他们的空军已经足以和日军抗衡,所以,这会儿大伙都敢跑到街上来。
夏远和王三狗进入金陵方才三天。
从沪上撤退下来,沿途走的是小路,没有遇到当兵的,倒是遇到了逃难的难民,去的地方也是金陵,夏远便让王二狗换上民众的衣服,随后把枪藏了起来,留着两把从日本鬼子小队长身上摸到的手枪,以及二十多发子弹,便跟着难民,往金陵的方向逃去。
抵达金陵,已经是半个多月后了。
这是夏远第一次看一看民国时期的首都,低低矮矮的房屋,比村镇要繁华不少,街头上的市民穿着朴实,衣服的颜色多为黑灰,少见其他色彩。
不是带着小毡帽,就是穿着大褂,大都是瘦瘦黑黑的模样。
看着眼前的场景,感觉就像是在看灰白色的破旧录像带一样。
虽说不是第一次贴身的感受20世纪,但是37年的金陵,还真是非常少见。
人力脚夫不少,在街道上穿来穿去,卖糖葫芦的,捏糖人的,也只有在一些古城景区才能看到。
热闹程度比不上现代都市,但金陵在当今,也算是大城市,人口不少,街道两侧的房屋高低不一,一些建筑又颇为气派,带着几分西式风格。
“你姐是在哪里,天快黑了,我们先找个落脚的地方。”夏远带着王三狗,走在长街上。
一米八几的个头,在枯瘦如柴的金陵城市民当中,多少有些醒目,走过身旁,总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
王三狗的身子骨比较瘦弱,一米六几的个子,双手抱在袖口,走路左看右看,像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大城市,脸上带着几分兴奋。
“不敢相信,我们之前还是在战场,没想到这会儿居然到了首都。”
王三狗看起来有些兴奋,扭过头看着夏远:“我得找找,问问路。”
他似是记得姐姐住在哪里,也知道街道叫什么名字,便带着夏远在金陵闲逛起来。
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的王三狗,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日军还没有打过来,夏远倒也显着无所事事,跟着王三狗,看一看金陵的风土人情。
闲逛的路上,倒是看到不少房屋废墟,道路上也有不少弹着点。
嘉定也曾遭到日军轰炸,大半城镇被日军飞机摧毁,金陵虽说遭遇轰炸,但轰炸后亦有重建,同时,金陵内有不少防空洞,所以,金陵虽说被日军飞机进行过激烈轰炸,但并未摧毁金陵市民的意志。
反倒是国内的抗战情绪高涨。
闲逛到日落黄昏,王三狗也问的路上的百姓,来到姐姐家中。
二层小楼,带有庭院,看上去生活相当不错。
王三狗让夏远在这里等着,自己则上前去叩门,轻轻叩了三声,听得院中有脚步声响起,奇怪的是,从听到的脚步声来看,并非是一人,有多人,且向着房屋里走去,紧跟着才响起一道女人的声音:
“谁呀。”
“姐,是我,三狗。”
“三狗!?怎么是你!”
门闩拉开,一个穿着厚棉袄的女人打开门,看到门外的三狗,眼中一下子充盈泪水。
“姐!”
亲人相见,场面多少有些虐心。
“爹娘的身体怎么样?你怎么来到金陵了?爹娘呢,怎么没跟着你一块过来?”
王三狗的姐姐见到王三狗,再难保持镇静,声音带着哭腔,有点焦急的询问。
三狗刚要说话,院中有人循声而来:“翠翠,是谁啊。”
“是我弟弟。”王三狗的姐姐名叫王翠,擦拭眼角的泪水,便对身后来的男人介绍,又拉着王三狗的手道:“这是你姐夫,武友华。”
“姐夫。”王三狗擦了擦眼角,又对王翠说道:“姐姐,这是我朋友,夏远,我们一路从家里来到金陵,想暂时在你这里歇歇脚。”
“这”王翠见状,颇为难为情的看了一眼武友华。
“就让他们进来吧。”武友华第一次与王翠的家人见面,也不想把关系闹僵,便让开一步。
“谢谢姐姐,谢谢姐夫。”王三狗连连道谢,叫着:“远哥,进来吧。”
这一路,多亏夏远的照顾,才能安全的走到金陵,没有夏远,估计靠着自己,也走不到金陵。
并且,这一路上,让王三狗对这个在路上遇到的兵,有了更新的认识。
他有着不小的本事,知道的东西非常多,可谓是见多识广。
也因此,王三狗对夏远相当敬重。
王三狗把夏远介绍给王翠跟武友华,“姐,姐夫,这是我在路上遇到的.呃。”
王三狗也不知道怎么继续说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口音不一样,说是同乡,一开口就暴露了。
“我是来自豫地的,从那边逃难过来了。”夏远接了王三狗的话茬子。
“哎,你们先进来吧。”王翠也没说什么,引着两人进入院子,武友华则把门关上,门闩拉上。
进入院子,敏锐的夏远便察觉到有人透过二楼窗户的缝隙盯着他跟王三狗,但随着夏远抬头看去,躲在窗户缝隙后的人又悄无声息的藏匿起来。
看样子,王三狗这一家子并不太平。
夏远抿着嘴,一声不吭的跟在王三狗的身后,对于王三狗的姐姐一家是什么情况,他并不太想知晓。
当下,最重要的是准备金陵保卫战。
满怀着复仇之火的日军,依然会施行另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三个月灭亡中华的极端言论,让日军走上了一条极端。
在淞沪会战,日军遭到了中国人强烈的阻击,犹如陷入泥沼,打了数个月,最终狂妄的言论被中国人击碎,日本人怀恨在心,想到了更为极端的方法,那就是制造一场大屠杀,彻底碾碎中国人反抗的意志。
金陵大屠杀没有发生,还有会木陵、土陵等等大屠杀的发生。
对于王翠一家子的神秘,夏远隐隐猜测到了什么,却没有细致查探,在王翠安排的房间里好好歇息,舒缓一下绷紧的精神。
王三狗则跑到王翠的房间里,时不时的听到房间里传来的哭声。
利用听声辨位,夏远还听到了楼上的动静,细微且带着几分凌乱的脚步声,隐约还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前线的部队撤下来了,淞沪会战失败了,组织上的意思是什么?”
“这件事情比较麻烦,从沪上的同志传递回来消息,日军增援部队在金山卫登陆,打开了沪上战场南翼的大门啊。”
声音小了几分,听得不太清楚。
夏远也基本能够猜测到对方的身份了。
淞沪会战结束以后,沪上派遣军虽成功拿下沪上,但并未让日军将领感到开心。
在沪上遭到国军激烈反击,让不少师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日本人想要复仇。
193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三。
杭州湾金山卫有大雾大潮,携带着一股不安的气息,在海面上绵延开。
凌晨五点半,80余艘军舰突然出现在金山卫附近的海面上,在军舰炮火掩护下,日军第10军10万余人在金山卫登陆,迅速打开了淞沪战场中国军队南翼的命门。
11月3日,是日本明治天皇的生日,沪上派遣军松井石根,希望能作为‘沪上征服者’来庆祝这一天,但沪上战事旷日持久,令他感到意外和不快,甚至在日记中写道,庆典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令人倍感屈辱。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猖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淞沪战场打了将近三个月,日军多次增兵,也没有达到他们想要的胜利,日军参谋部决定继续增加兵力,南北夹击驻守苏州河南岸的国军。
10月20日,日军统帅部下令,从中国华北和日本国内抽调部队,以第6、第118、第114师团为基干,组成第10军。
登陆地点选择了金山卫。
沪上地形特殊,向大海突出,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尖锐,上边是长江,下边是杭州湾金山卫,想要攻打沪上,唯一的办法就是从上边或者下边登陆,进行南北夹击。
此次登陆的司令官是柳川平助,此人原是驻台军司令官,曾参加过日俄战争,以惯用迂回战术而著称。
临战前,他训诫士兵,山川草木皆是敌人。
此时,日军在沪上的兵力达到了6个师团,牵制苏州河南岸的国军,并以三个师团,接近十万人的在杭州湾登陆,包抄在沪上的中国军队。
4日,日军第四舰队以大小155艘舰船,进入杭州湾金山海域。
5日拂晓,趁着大雾涨潮,第10军从延绵几十里的海滩上登陆金山卫。
防守杭州湾北岸90公里岸线的原本有第8集团军所属两个师的兵力。对于金山卫的地位,中国方面并非是毫无考虑,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张发奎了解历史,戚继光于闽浙荡寇时代,日本曾在金山登陆而扰乱浙境。
日军很有可能会以历史作为依据,把这段历史重演的可能。
张发奎曾实地考察了金山卫,在那里配置了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步兵营,并再三叮嘱对海上要再三戒备。
而光头对杭州湾的重要性也相当清楚,沪上‘八·一三’抗战爆发后,光头在杭州湾附近部署了三个师的兵力,用来抗击日军登陆,但由于沪上市内越大越激烈,部队不断地向北调动,最后在杭州湾只放了一个。
随着时间推进,淞沪前线战事已经扩大,兵源枯竭,中国军队日益维艰。
大场失守后,苏州河南岸也危急,浦东同时骤然吃紧,张发奎于11月3日抽调防守杭州湾的第62师主力进驻浦东,而就在第62师主力到达浦东第二天晚上,日军就在金山卫登陆了。
在杭州湾北岸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只剩下第62师两个步兵连、炮兵第2旅第2团6连,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既没有重炮,有没有像样的工事,面对日军舰炮、飞机连续轰炸4个多小时,防守的中国军队被彻底击溃。
杭州湾防务的失误,彻底改变了整个淞沪战场的战场走向。
光头更是在日记中记载:“使金山卫、乍浦一带,负责无人,不注重侧背之重要,只主意浦东之兵力不足,调金山、乍浦,大部移防浦东,乃使敌军得乘虚而入,此余战略最大之失败也。”
记载日记,组织不了灾难的降临,一旦日军从沪上南北形成合围,不仅严重威胁60多个师,几十万参加淞沪抗战的中国军队,还将危及嘉兴、杭州、苏州、无锡和金陵的安全。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的獠牙,也显露出来。
他们残忍的杀害了1015名无辜百姓,砍断了1600名老百姓的手臂,让他们站在河边,等着陈将军去看。既要给中国守军制造军事困难,同样还在制造杀戮的困难。
日军登陆后,迅速向嘉定、吴江、昆山、太仓一线推进,他们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与北部越过苏州河的日军部队会和,形成南北夹击,对守卫沪上的中国守军形成包围。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是所有中国将领都始料未及,几十万将士的性命危在旦夕。
是退,是守?
张发奎、陈诚等人再次提出,应该立即实施战略撤退,沿途布防,层层阻击。
陈诚的想法是,中国地广,完全可以把放日军进来,而后从各个方向进行牵制,分化日军兵力,不让日军兵力集中。
但光头迟迟未能够下达决定,他想的是,希望能够回调部队,稳住阵地。
并在日记中记载,‘如我军能站稳现有阵地,三日以后当无危险矣。’
光头还算是个人才,他所考虑的方方面面都相当足,深知中国军队的不足,想要以中国军队去完成独立抗日战争,以当时的国力和国情来看,是无比困难的。
所以,从淞沪会战开始,光头想要利用国际干扰,来从中进行调停,来让中国渡过这样的困境的想法就一直从来没有停止过。
哪怕到了现在这般危险的境地。
所以,光头对于‘九国公约’会议,一直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遥远的布鲁塞尔,‘九国公约’的会议正在召开,光头的希望,全部落在了九国公约上,他希望中国军队拼死坚守沪上,能够引发国际上的关注,向日军方面施压。
夏远靠坐在椅子上,继续回忆着这个特殊的时代。
“光头的想法注定要落空,九国公约无法制裁日本。”
因为,欧洲一个小胡子在这一时期崛起了。
小胡子的崛起,标志着法西斯的崛起,欧中众多国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小胡子身上,哪里还有精力去管中国的事情
欧洲佬不会为了中国,再得罪日本。
可,这些欧洲佬也不知道,日本的野心,也不仅仅只限于中国。
而美国正在实行孤立主义政策,也不想得罪日本。
光头对‘九国公约’过高的希望,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这就直接影响了沪上战事。
淞沪会战结束以后,陈诚将军反思的相当到位:“政略影响战略,战略原是达成政略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战争既启,就应该以战略为主,不能因政略牵制战略。”
这样的观点,在朝鲜战场得到了证实。
抗美援朝战争,想要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就要用战争来击垮美国防线,从而达到完成政略的目标。
政略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政略,而去影响战略。应当是以战略去影响政略。
真理是用拳头打出来的。